老周摘要:在众多的抗战题材影视剧里,看到日军的军帽样式五花八门,有大檐帽也有战斗帽。那么在抗战期间地方配资网,日军军帽到底是是大檐帽还是战斗帽?
图1:日军最经典的军帽——战斗帽【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本号将发布二战武器、人物的系列文章,敬请关注】在众多的抗战题材影视剧里,看到日军的军帽样式五花八门,有大檐帽也有战斗帽。那么在抗战期间,日军军帽到底是是大檐帽还是战斗帽?在讲这个问题时,必须先明确一个前提,就是时间节点。不同时间,日军的军帽是不一样的。第一种就是大檐帽,也叫大盖帽。这是日军1930年开始配发的昭五式军服配套的制式军帽,是在明治四十五年大檐帽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主要是德式大檐帽的风格,但同时还融合了一点英式军帽的特点,比如帽墙部分和帽檐的牙线都采用红色,遮阳板则是黑色皮革。要强调的是,昭五式军服的大檐帽是日本陆军最后一款制式大檐帽,因为之后日军就配发了更轻便、更简洁的九八式战斗帽了。
图2:昭五式军服配套的大檐帽,昭五式军服特点是立领和竖肩章
图3:九一八事变时的日军,戴的都是大檐帽1938年,日军全面配发九八式军服取代了原先的昭五式军服。1938年是日本皇纪2598年,所以这一年定型的军服被称为九八式。九八式军服配套的军帽就是在整个二战期间最为人熟悉的那种日军军帽的样式,这种独特样式的军帽几乎成了日军最典型的特征。其实早在1938年之前,在中国东北的日军就逐渐开始流行戴一种由当地的椀帽改进而来的软帽,不过由于后来日军战斗帽实在太臭名昭著,所以如今这种战斗帽原型的椀帽已经难觅踪影。由于这种没有骨架,也没有硬帽舌,采用棉布或毛呢质地的软帽越来越受到日军官兵的欢迎,所以到了1938年,日军就干脆将这种轻便简洁的软帽正式作为九八式军服中的制式军帽。
图4:战斗帽成为九八式军服噢诶套的制式军帽战斗帽是正式名称,简称略帽。作为制式军帽自然就要比较规范了,帽子正面中央有黄色五角星的陆军军徽,海军则是铁锚图案的海军军徽。帽子前面有皮质帽带,两边各有3个小通风孔,后面有可以调节大小的系绳带。根据材质分为士兵版和军官版,后来随着战争的扩大,日本的资源也逐渐耗尽,就连小小的战斗帽也深受影响,后期的材质和做工都有明显的下降,比如早期的五角星军徽是黄铜的,后期就用布片了。战斗帽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可以戴着战斗帽再直接戴上钢盔,日军钢盔的内衬太薄,所以冬季如果光着脑袋戴钢盔,脑袋很容易和钢盔冻在一起,摘下钢盔时经常会把头皮都扯下来,成为日军中著名的“钢盔头”伤。要是戴着战斗帽再戴钢盔就不会了,而且战斗帽没有骨架和帽舌,比较柔软,对戴钢盔也没有什么影响。第二个特点是比大檐帽的军帽更加透气也更加防水,夏季戴着更舒适。由于优点很突出,所以很快就在日军中得到广泛推广,不仅日本陆军,就连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都开始采用这种战斗帽。海军将其称为“舰内帽”,军官的战斗帽下端有两道白色色带,将官的战斗帽后面还有荧光片,便于在夜间识别。
图5:海军使用的战斗帽
图6:影视剧中日本海军也都戴战斗帽1940年以后,战斗帽更是几乎成了日本的国民帽,不仅是军人,就连公务员、教师,甚至普通国民几乎都是人手一顶。在中国,那些投靠日军的汉奸也都千方百计要搞一顶战斗帽,战斗帽简直就是日本人的象征了。所以,大檐帽和战斗帽的事件节点就是1938年,1938年之后日军基本上都是战斗帽,在1938年之前,主要是大檐帽,也有少量战斗帽,当然这是非正式的。在1937年淞沪会战的历史照片中,就能够看到不少日军戴着战斗帽了。而说到战斗帽,最有特色的自然就是帽子后面那四片晃来荡去的布片,这种布片正式名称叫“军帽垂布”,简称“帽垂”,中国军民则轻蔑地叫“屁帘”。这是日军随战斗帽配发的制式用品。帽垂的来源一说是仿效法国北非军团的军帽样式,还有一种说法是源自日本古代足轻——即普通步兵的阵笠,也就是作战时戴的斗笠上的遮阳帘或是叫护颈帘。正是由于这两个名字也使帽垂的作用有遮阳和保护颈部两种说法。其实帽垂主要作用是遮阳防晒又透风,还可以防止蚊蝇叮咬,是夏季才使用的,要是看到冬季日军还戴着帽垂就闹笑话了。
图7:战斗帽配套的帽垂最早在1899年,日军就给在台湾的部队配发帽垂,因为当时台湾是日军最南端的驻地,需要帽垂来遮阳防暑。此后便开始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日军中推广,在1938年开始配发的九八式军服中,就作为战斗帽的标准附属了。有些人以为帽垂是三片布,其实是由四片布组成的。一般都是采用布料,后期日本各种资源逐渐枯竭,甚至出现用毛巾代替帽垂。另外,由于日军钢盔的内衬太薄,夏天光着脑袋直接戴很不舒服,战斗帽又软又透气,所有很多士兵都是先戴战斗帽再戴钢盔,这时帽垂不但可以防晒,还可以起到保护颈部皮肤不被钢盔尖锐边缘划伤的作用,一举两得。如此一来,钢盔后面飘着四片“屁帘”,就成了中国乃至亚洲人民最熟悉的鬼子兵的标准形象。
图8:钢盔后面飘着四片“屁帘”,就成了中国乃至亚洲人民最熟悉的鬼子兵的标准形象。除了大檐帽和战斗帽,日军还有一款在寒冷地区配发的冬季军帽,正式名称叫“御寒帽”。在东北地区以及朝鲜的日本关东军部队就大量配发这种御寒帽。日军的御寒帽里面采用棉花填充,外部带有动物皮毛制成的护耳,可以更好的为耳朵和头部御寒,因此俗称“狗皮帽子”。这款御寒帽的外观特点,就是毛护耳向上翻折,是呈现三角形。
图9:日军的御寒帽所以,在抗战期间,日军主要就是这三种军帽,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还是大檐帽。在1937年全面抗战之后,基本上就是战斗帽了。搞清楚这个时间节点,抗战期间日军是戴什么军帽,月饿就清楚了。(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配资天眼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